受让股权后是否会涉及抽逃出资罪?


受让股权后是否涉及抽逃出资罪,需要从抽逃出资罪的概念、构成要件以及受让股权的具体情况等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抽逃出资罪。抽逃出资罪是指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对于受让股权的人来说,一般情况下,如果在受让股权时,原股东已经完成了出资义务,并且受让方没有参与原股东的抽逃出资行为,那么受让方通常不会涉及抽逃出资罪。受让方只是依法取得了股权,享有相应的股东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然而,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受让股权后可能会涉及抽逃出资罪。一是受让方明知原股东抽逃出资仍受让股权,并且在受让后继续参与抽逃出资行为,那么受让方可能会被认定为抽逃出资罪的共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受让方主观上有抽逃出资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相关行为,符合抽逃出资罪的构成要件。 二是受让方在受让股权后,以自己的行为实施了抽逃出资的行为。比如,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出资转出、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等方式抽回出资,且达到了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标准,那么受让方就可能构成抽逃出资罪。 受让股权后是否涉及抽逃出资罪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如果在受让股权过程中遇到法律问题或不确定的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以避免可能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