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有哪几大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经济犯罪,它破坏了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合同诈骗罪的几大构成要件。 首先是主体要件。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个人实施合同诈骗,就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通过签订和履行合同进行诈骗活动。而单位构成合同诈骗,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并且非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表明单位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也能成为合同诈骗罪的主体。 其次是主观要件。合同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也就是说,犯罪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是有意地通过欺骗手段来骗取对方的财物。如果只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而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那就不构成合同诈骗罪。例如,犯罪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却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与他人签订合同,目的就是骗取对方的货款或预付款,这就体现了其主观上的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 然后是客体要件。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又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正常的经济合同管理秩序,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合同诈骗行为破坏了这种秩序,使得市场交易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同时,犯罪人通过诈骗手段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直接损害了公私财物所有者的权益。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合同骗取企业的大量资金,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财产权益,也对整个市场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最后是客观要件。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常见的诈骗手段包括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合同诈骗罪的数额标准可参照此规定执行。 总之,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构成要件。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疑似合同诈骗的情况,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