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承包经营有哪十项须知?


企业承包经营是一种常见的经营模式,在进行企业承包经营时,有十项重要的须知需要了解。 首先,关于承包合同的签订。承包合同是企业承包经营的核心文件,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在签订企业承包经营合同时,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包括承包期限、承包费用、承包范围等重要条款。 其次,承包方的资质审查。发包方在选择承包方时,要对承包方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承包方应当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这是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承包方不具备相应资质,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损害发包方和企业的利益。 再者,承包经营的财务问题。承包经营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需要严格管理。承包方应当按照国家财务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定期向发包方报送财务报表。同时,要明确承包经营期间的财务责任,防止出现财务混乱和债务纠纷。《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另外,企业资产的保护。在承包经营过程中,承包方有责任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不得擅自处置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如果需要对企业资产进行重大处置,应当经过发包方的同意。这是为了防止承包方恶意损害企业资产,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还有,承包经营的风险承担。承包经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在合同中应当明确风险的承担方式。一般来说,承包方在承包经营期间承担经营风险,但对于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风险,双方可以协商分担。这有助于明确双方在风险面前的责任,避免纠纷的发生。 企业的员工安置问题也不容忽视。承包经营可能会对企业的员工产生影响,如岗位调整、工资待遇等。承包方应当按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妥善安置员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劳动用工有详细的规定,企业在承包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规定,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承包经营的税务问题。承包方应当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纳税。不得偷税、漏税、逃税。税务问题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企业的合法经营,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如果企业拥有知识产权,如商标、专利等,承包方应当保护这些知识产权。不得擅自使用、转让企业的知识产权。这有助于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技术优势。 承包经营的监督机制。发包方应当建立健全承包经营的监督机制,对承包方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确保承包方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营,保障企业的利益。 最后,承包经营的终止和清算。当承包经营期限届满或者出现其他终止情形时,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清算。明确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妥善处理企业的剩余资产。这有助于结束承包经营关系,避免后续纠纷的发生。 总之,企业承包经营涉及到众多的法律问题和经营管理问题,承包方和发包方都应当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须知,签订完善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保障企业承包经营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