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法中环境保护的手段有哪些?


在环境保护法中,有着多种手段来推动和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首先是行政手段,这是政府部门运用行政权力对环境进行管理和调控的方式。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规划,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未经环评审批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这一规定就是行政手段的体现,它能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引导建设项目合理布局和发展。 其次是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利用经济杠杆来调节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其中,征收环境税是一种重要方式。国家通过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征收税费,增加相关企业和个人的成本,从而促使他们减少污染排放。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规定,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当依法缴纳环境保护税。此外,还有财政补贴政策,对于采取环保措施、进行节能减排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法律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通过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制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对于严重污染环境、构成犯罪的行为,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也为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途径,当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者承担责任。 技术手段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环保技术不断涌现,如污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等。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推广和应用这些新技术,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在污水处理方面,采用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教育手段同样重要。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学校可以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传播环保理念和信息,引导公众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只有全社会都树立起环保意识,才能形成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