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众筹投资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股权众筹投资是指公司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这种投资模式存在以下几类法律风险。 首先是非法集资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而股权众筹若在不满足合法合规的条件下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资金,就可能会被认定为非法集资。一些不正规的股权众筹平台可能没有严格把控项目的合规性,向大量不特定投资者进行募资,就容易陷入非法集资的法律困境。 其次是合同违约风险。在股权众筹中,投资者与融资方通常会签订相关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融资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使用资金、未能按时披露项目进展或未能兑现承诺的收益等,就构成违约。投资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虽然可以依据合同和法律规定要求融资方承担违约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面临举证困难、执行难等问题。 再者是股权代持风险。在股权众筹中,有时会出现股权代持的情况,即实际投资者将股权登记在他人名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法律规定的无效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然而,如果名义股东擅自处分代持股权,或者与实际出资人之间发生纠纷,实际投资者的权益可能会受到损害。 最后是平台运营风险。股权众筹平台作为连接投资者和融资方的中介机构,其运营的规范性至关重要。如果平台存在管理不善、资金挪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虽然目前有相关的监管政策要求平台履行一定的义务,但部分平台可能无法严格遵守,这就给投资者带来了潜在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