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不是非法集资?


要判断是否为非法集资,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首先是“非法性”。根据法律法规,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像吸收存款、公开发行证券等,都需要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这里的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包括“一行两会一局”,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以及外汇管理局。如果未经这些部门批准就开展集资活动,很可能涉及非法集资。例如,一些不法分子未经许可,擅自向社会公众发售所谓的“理财产品”来吸收资金,就具有非法性。 其次是“利诱性”。非法集资通常会许诺还本付息。而正规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一般是不承诺保本保收益的。比如有些集资活动承诺给予投资者年化收益率高达20%甚至更高,且保证本金安全,这就需要引起警惕,很可能是非法集资。 再者是“社会性”,也就是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这里的不特定对象指的是社会公众。如果是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且未向社会公开宣传,一般不属于非法集资。例如,某企业仅在本单位内部向员工筹集资金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对外宣传,就不属于非法集资;但如果该企业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并吸收资金,就可能构成非法集资。 此外,还可以从集资者的行为表现来判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如果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携带集资款逃匿的等情形,也可以认定为非法集资。例如,集资者将大量集资款用于个人奢侈消费,而不是用于承诺的投资项目,导致无法向投资者返还本金和利息,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非法集资。 总之,判断是否为非法集资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不能仅凭单一特征就下结论。如果遇到可疑的集资活动,建议及时咨询相关部门或法律专业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