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是哪几种?


在法律领域,合同无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否能得到法律的支持。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合同无效的五种常见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简单来说,就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像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来理解合同的内容和后果,所以他们签订的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种情形是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无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阴阳合同”,双方签订合同并不是基于真实的意愿,而是为了达到某种非法目的或者逃避某些责任。比如,为了逃避税收而签订两份价格不同的合同,一份是真实交易价格,一份是用于备案的低价合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三种情形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法律和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合同的内容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就会被认定为无效。比如,买卖毒品的合同,因为毒品交易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所以这种合同自然是无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第四种情形是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公序良俗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它是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基本要求。如果合同的内容违背了这些基本要求,即使没有违反具体的法律条文,也会被认定为无效。例如,签订以赌博为内容的合同,赌博行为违背了公序良俗,所以该合同无效。同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五种情形是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无效。当合同双方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相互勾结,损害了第三方的合法权益时,这样的合同是不被法律认可的。比如,甲和乙恶意串通,签订合同将丙的财产低价转让,损害了丙的利益,该合同就是无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总之,了解合同无效的这五种情形,有助于我们在签订合同时更加谨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现合同存在上述无效情形,应及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