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领域计算机犯罪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在电子商务领域,计算机犯罪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手段,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其常见的表现形式。 首先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这指的是未经授权,通过技术手段进入电子商务企业或相关机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虽然电子商务系统可能不属于上述特定领域,但非法侵入也可能构成其他违法行为。比如,黑客为了获取商业机密,入侵电商企业的数据库系统,这种行为就严重侵犯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一些不法分子会故意破坏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行,使其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例如,攻击者通过植入病毒、恶意软件等方式,导致电商平台的服务器瘫痪,大量用户无法进行交易,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 再者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诈骗。犯罪分子通过虚假的电子商务网站、虚假交易等手段,骗取消费者的钱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常见的如虚假购物网站,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付款后消失不见,让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 另外,侵犯知识产权也是电子商务领域计算机犯罪的常见形式。一些人会通过网络非法复制、传播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品、软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有明确规定。比如,未经授权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盗版软件、书籍等,严重损害了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 最后,窃取个人信息也是不容忽视的犯罪表现。在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会提供大量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可能通过技术手段窃取这些信息用于非法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有严格规定,窃取、泄露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例如,通过网络攻击获取消费者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等,然后进行盗刷等犯罪活动。 总之,电子商务领域的计算机犯罪形式多样,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威胁。了解这些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提高防范意识,共同维护电子商务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