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的一般形式有哪些?


虚假宣传指的是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价格等方面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损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下面为你介绍虚假宣传的一般形式: 夸大产品或服务功效。商家常常会过度宣扬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效果,使用绝对化的语言来吸引消费者。比如声称某种减肥产品“一周瘦十斤,不反弹”,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如此显著的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广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虚假广告: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规格、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或者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以及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 虚构事实。这是指商家编造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来宣传产品或服务。比如某美容机构宣传说自己拥有国际顶尖的美容技术和专家团队,但实际上所谓的专家根本没有相关资质,技术也并非国际顶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隐瞒重要信息。商家在宣传时故意不透露一些对消费者来说很关键的信息,从而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例如,在销售一些电子产品时,商家不告知消费者该产品存在某些常见的质量问题或者维修率较高等情况。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如果商家隐瞒重要信息导致消费者财产受损,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承担相应责任。 假冒品牌。有些商家会冒用知名品牌的名义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让消费者误以为是知名品牌的产品。比如,某小作坊生产的化妆品宣传是某国际知名品牌的同款,但实际上和该品牌没有任何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这种假冒品牌的虚假宣传行为同时也侵犯了他人的商标权。 数据造假。商家在宣传中使用虚假的数据来证明产品或服务的优势。例如,宣称自己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但实际上可能只有10%。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商家在宣传中使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如果使用虚假数据进行宣传,同样构成虚假宣传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虚假宣传的形式多种多样,商家在进行宣传活动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宣传内容真实、准确,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在面对各种宣传时,也要保持警惕,仔细甄别,避免受到虚假宣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