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是否包括间接故意,其构成要件是什么?


在探讨诈骗罪是否包括间接故意以及其构成要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间接故意的概念。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也就是说,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不是积极追求,但也不反对,而是听之任之。 那么,诈骗罪是否包括间接故意呢?从我国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看,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例如,张三以虚构事实的方式,欺骗李四将一笔钱交给他,张三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李四遭受财产损失,并且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这就是典型的直接故意。所以,诈骗罪不包括间接故意。 接下来,我们看看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是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这意味着,诈骗行为的对象是各种公私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比如,有人通过诈骗手段骗取他人的汽车、房屋等,就侵犯了他人对这些财物的所有权。 其次是客观要件。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方法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类。虚构事实就是编造根本不存在的事情,让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隐瞒真相则是故意不告诉被害人某些重要事实,使被害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出错误的决定。而且,骗取的财物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才构成诈骗罪。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然后是主体要件。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也就是说,只要是年满十六周岁,精神正常的人,都可能成为诈骗罪的主体。 最后是主观要件。前面已经提到,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如果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使使用了欺诈手段,也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有些借贷纠纷中,借款人可能在借款时说了一些谎话,但他有还款的意愿和能力,就不能认定为诈骗罪。 综上所述,诈骗罪不包括间接故意,其构成需要同时满足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四个方面的要件。了解这些构成要件,有助于我们准确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财产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