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犯罪嫌疑人逃匿该怎么处理?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当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逃匿,会有一系列的处理措施。 首先,从保证金方面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也就是说,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时交了保证金,因为逃匿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相关部门有权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决定机关会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如违反规定的情节、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等,来确定没收保证金的具体数额。 其次,关于保证人。若犯罪嫌疑人是由保证人担保而获得取保候审的,依据该法规定,保证人应当履行监督和报告义务。如果保证人未履行保证义务,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意味着保证人需要时刻关注犯罪嫌疑人的动向,若没有尽到责任,就会面临相应的处罚。 再者,对于逃匿的犯罪嫌疑人本身。司法机关会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追捕。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发布通缉令,采取有效措施,追捕归案。在逃匿期间,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属于违反取保候审规定,这会被视为情节严重。在后续的量刑时,法院可能会将其作为从重处罚的情节予以考虑。 另外,犯罪嫌疑人逃匿可能会导致原本适用的取保候审措施被变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相关规定的,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所以,犯罪嫌疑人逃匿后,很可能会被直接逮捕,限制其人身自由。 总之,取保候审是法律给予犯罪嫌疑人的一种权利,但必须在遵守规定的前提下行使。一旦犯罪嫌疑人逃匿,不仅会面临保证金没收、保证人受罚等后果,自身还会受到更严厉的法律制裁,并且会给后续的司法程序带来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