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事故如何认定责任?


在交通事故中,逃逸事故责任的认定是一个比较严肃且有明确法律规定的事情。首先,我们要了解交通事故逃逸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的行为。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了几种逃逸事故责任认定的情形。第一种情况,如果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逃逸当事人要承担全部责任。这是因为逃逸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事故现场的完整性,使得交警部门难以准确还原事故发生时的真实情况,无法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判断双方在事故中的过错程度。所以法律规定,只要存在逃逸行为,原则上逃逸方就要承担全部责任。 不过,这条规定也有例外情况。如果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比如说,虽然一方逃逸了,但通过现场遗留的痕迹、监控视频或者其他证人证言等证据,能够明确证明另一方在事故发生过程中也存在违反交通规则等过错行为,那么在认定责任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过错程度适当减轻逃逸方的责任。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同样承担全部责任。因为这些行为和逃逸行为一样,都是为了逃避自己在事故中应承担的责任,严重干扰了事故责任的正常认定,所以法律给予了和逃逸行为相同的责任认定结果。 在实际的逃逸事故责任认定过程中,交警部门会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他们会勘查事故现场,收集相关的证据,比如现场的刹车痕迹、车辆碰撞的位置和损坏情况等。同时,也会调取事发路段的监控视频,寻找现场的目击证人,通过多方面的证据来还原事故的真相,从而准确认定事故责任。如果逃逸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还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逃逸者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要面临刑事处罚。总之,发生交通事故后,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停车,保护现场,积极救助伤者,并及时报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