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从犯怎样承担刑事责任?
我朋友被人威胁参与了一起犯罪活动,他当时特别害怕,没办法只能跟着做了。现在案子在处理,我想知道像他这种被胁迫参与犯罪的,也就是法律上说的胁从犯,会怎么承担刑事责任呢?心里特别担心他。
张凯执业律师
已帮助 867 人解决法律问题
在法律领域,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这里所说的“被胁迫”,是指行为人受到他人的暴力强制或者精神威胁,处于恐惧状态,不得已而参加犯罪。简单来说,就是行为人主观上并不想犯罪,但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参与其中。
关于胁从犯如何承担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八条有明确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即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来决定刑罚的轻重。
那么,如何判断胁从犯的“犯罪情节”呢?一般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被胁迫的程度。如果行为人受到的胁迫非常严重,生命安全受到直接威胁,比如被他人用刀架在脖子上,这种情况下其主观上的过错程度相对较小,在量刑时可能会更倾向于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相反,如果胁迫程度相对较轻,比如只是受到一些言语上的威胁,行为人仍有一定的选择余地,那么其承担的刑事责任可能会相对重一些。
其次是胁从犯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如果胁从犯在犯罪中只是起到了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比如只是帮忙望风,没有直接实施犯罪的关键行为,那么其犯罪情节相对较轻,处罚也会相应减轻。但如果胁从犯在犯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直接参与了犯罪的核心环节,那么可能会被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
此外,还要考虑胁从犯在犯罪后的表现。如果胁从犯在犯罪后能够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协助司法机关侦破案件,或者有立功表现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
总之,对于胁从犯刑事责任的判定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结合法律规定来准确认定。法律这样规定,既体现了对犯罪行为的惩处,也考虑到了胁从犯的特殊情况,力求做到公平公正。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