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权法》的浮动抵押制度是怎样的?


浮动抵押是一种特殊的抵押制度,在我国《物权法》中有明确规定。下面将从概念、适用主体、抵押财产范围、设立及效力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我国《物权法》的浮动抵押制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浮动抵押的概念。浮动抵押指的是抵押人将其现在和将来所有的全部财产或者部分财产设定抵押的一种担保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抵押财产会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不像一般抵押那样特定化。在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正常经营活动,对抵押财产进行处分,而这些财产在发生法定或约定的事由时才会确定下来。 我国《物权法》规定了浮动抵押的适用主体和抵押财产范围。适用主体主要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而可用于浮动抵押的财产为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也就是说,这些主体可以用自己目前拥有的以及未来可能获得的上述财产来设定浮动抵押。 浮动抵押的设立也有其特殊规定。根据《物权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设立浮动抵押,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抵押合同。合同生效时,浮动抵押即设立;但是,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意味着,虽然抵押合同生效就设立了浮动抵押,但如果想要获得更强的对抗效力,最好去办理登记手续。 浮动抵押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抵押财产的确定。依据《物权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抵押财产确定:债务履行期届满,债权未实现;抵押人被宣告破产或者被撤销;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严重影响债权实现的其他情形。当这些情况出现时,原本处于浮动状态的抵押财产就会被确定下来,抵押权人可以就这些确定的财产优先受偿。 与一般抵押相比,浮动抵押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充分发挥企业财产的整体效用,有利于企业的融资和经营活动。企业在抵押期间仍然可以自由处分抵押财产,不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然而,浮动抵押也存在一些风险。比如,由于抵押财产的不确定性,抵押权人难以对抵押财产进行有效的监管,可能面临抵押财产价值减损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物权法》的浮动抵押制度为企业等主体提供了一种灵活的融资担保方式,但在实际运用中,无论是抵押人还是抵押权人都需要了解相关法律规定,谨慎操作,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