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是怎样的?


环境税法律制度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环境目标,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强化纳税人环境保护行为而征收的一系列税收制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税收手段,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 在我国,环境税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来实施。这部法律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它将原来的排污费制度改为了征收环境保护税。这一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使得环境治理有了更明确、更具强制性的法律保障。 环境税的征收对象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对于每一类污染物,税法都规定了相应的计税依据和税率。例如,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计税依据,然后根据不同的污染物种类和所在地区,适用不同的税额标准。固体废物则按照排放量确定计税依据,不同种类的固体废物有不同的税额。噪声是按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确定计税依据。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按照规定如实申报应税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并缴纳相应的税款。如果企业安装使用符合国家规定和监测规范的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其监测数据可以作为计算环境保护税的依据;如果未安装使用自动监测设备,则可以按照监测机构出具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的监测数据计算;没有监测数据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排污系数、物料衡算方法计算。 我国环境税法律制度也设置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比如,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百分之三十的,减按百分之七十五征收环境保护税;低于百分之五十的,减按百分之五十征收环境保护税。此外,对于农业生产(不包括规模化养殖)排放应税污染物的,机动车、铁路机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动污染源排放应税污染物的等情形,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 环境税法律制度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它既能够增加企业的污染成本,促使企业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又能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企业应当充分了解环境税法律制度,遵守相关规定,合法纳税,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