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于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会如何处理?


虚假诉讼和恶意诉讼都是严重干扰司法秩序、损害司法权威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法院对于这两种行为是如何处理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虚假诉讼和恶意诉讼。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非法的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法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的行为。恶意诉讼则是当事人为了达到非法目的,滥用诉讼权利,故意提起诉讼的行为。 对于虚假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也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当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存在虚假诉讼的情况时,会严格审查相关证据和事实。如果查证属实,法院会驳回虚假诉讼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同时,还会根据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处以罚款、拘留等处罚。若虚假诉讼行为构成犯罪,法院会将案件移送至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恶意诉讼,虽然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恶意诉讼的罪名,但恶意诉讼同样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恶意提起诉讼,法院可以依据该原则,对恶意诉讼行为人进行制裁。法院会驳回恶意诉讼人的诉讼请求,并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其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恶意诉讼给他人造成了损失,行为人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种赔偿责任包括他人因应对诉讼而支出的律师费、差旅费等合理费用。 总之,无论是虚假诉讼还是恶意诉讼,都是违反法律规定和道德准则的行为。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这些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维护司法秩序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