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是如何裁判的?
我对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的裁判情况不太清楚。想了解如果有人因为工作上的疏忽,导致珍贵文物出现损毁或者流失,法院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怎么判呢?是根据文物的价值,还是造成损毁、流失的具体情节等方面来判断呢?希望能得到详细的解答。
展开


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指的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从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并且后果严重的行为。这里要注意,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得是负有管理、保护文物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像博物馆(院)、纪念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文化行政部门中主管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员等。 从主观方面来说,只能是过失构成此罪。也就是说,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但是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到可能发生,却轻信可以避免,最终导致严重后果。要是主观上是故意,那就不构成此罪,而是其他故意犯罪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一十九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后果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关于“后果严重”,在司法实践中,比如导致国家一、二、三级文物损毁或者流失的;导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损毁的等情况,一般会被认定为后果严重从而入罪。法院在裁判时,会综合多方面因素,不仅考虑文物本身的价值、等级,还会考量工作人员失职行为的具体情节、造成的社会影响等,最终做出合理公正的判决。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