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有谅解书会怎么判刑?


在讨论诈骗罪有谅解书如何判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诈骗罪。诈骗罪,简单来说,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手段让别人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自愿”交出财物的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那么,谅解书又是什么呢?谅解书是被害人或其家属,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其进行赔偿等补救措施后,表达对犯罪行为的谅解而出具的文书。它体现了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同时也反映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一定的悔罪表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程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尽管没有赔偿,但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当然,对于抢劫、强奸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应从严掌握。 在司法实践中,有了谅解书,法院在量刑时通常会酌情从轻处罚。不过,从轻处罚的幅度并不是固定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诈骗的数额大小,如果诈骗数额较小,本身量刑区间就低,有谅解书后可能会判处较轻的刑罚,甚至有可能适用缓刑;如果诈骗数额巨大或者特别巨大,即使有谅解书,也只是在相应的量刑幅度内从轻,但最终的刑罚可能依然较重。此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罪态度、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情节,也会和谅解书一起,综合影响最终的判刑结果。总之,谅解书是一个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情节,但具体的判刑需要结合案件的整体情况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