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怎样规定仲裁的适用范围的?
我最近和别人有点纠纷,考虑用仲裁来解决。但我不知道哪些情况能通过仲裁处理,哪些不行。想了解下法律对于仲裁适用范围具体是怎么规定的,这样我心里也有个底,看看自己的纠纷能不能走仲裁程序。
展开


仲裁是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双方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简单来说,就是有纠纷的双方找个大家都认可的“裁判”来给出处理结果。 我国《仲裁法》对仲裁的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仲裁法》第二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这里的合同纠纷涵盖了多种类型,比如买卖合同纠纷、租赁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等。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则包括了因知识产权、房地产等引发的财产权益方面的争议。 然而,并不是所有纠纷都能通过仲裁解决。《仲裁法》第三条规定了两类纠纷不能仲裁。第一类是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这类纠纷往往涉及到人身关系,具有很强的身份属性和伦理道德因素,不适合通过仲裁来处理。比如在继承纠纷中,涉及到家庭伦理、亲情关系以及对被继承人意愿的尊重等多方面因素,需要通过特定的法律程序和司法审判来解决。 第二类是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行政争议是指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而产生的争议。这类争议通常涉及到公共利益和行政管理秩序,需要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行政或司法程序来解决,而不是仲裁。 此外,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另行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行,这是因为劳动争议涉及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劳动法律法规的特殊规定。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也有其专门的规定,以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特点。 总之,在考虑通过仲裁解决纠纷时,要先判断纠纷是否属于仲裁的适用范围。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纠纷,才能通过仲裁程序高效、公正地解决。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