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财产分割协议是如何保护的?


财产分割协议是指当事人之间就财产分割达成的一致约定。在日常生活中,它常见于离婚、继承、合伙终止等场景。法律对财产分割协议的保护,能确保协议的履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从协议生效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财产分割协议只要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一般自成立时就生效。比如,在离婚财产分割中,夫妻双方自愿签订了分割房产、存款等财产的协议,协议内容清晰明确,那么该协议就具有法律效力。 若一方不履行财产分割协议,另一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例如,在合伙终止后的财产分割协议中,如果一方拒绝按照协议分割财产,另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继续履行协议,并承担因违约造成的损失。 在协议存在可撤销情形时,法律也提供了相应的保护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至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如果在签订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上述情形,受损害方可以在法定的期限内请求撤销协议。 此外,在涉及不动产等财产的分割协议中,法律还规定了登记等手续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所以,在进行不动产分割时,及时办理登记手续,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