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不还多少钱会构成犯罪?
在探讨借款不还多少钱构成犯罪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借款不还一般属于民事纠纷范畴。简单来说,民事纠纷就是平等主体之间因为财产关系、人身关系产生的矛盾,比如借钱不还这种情况,通常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关于财产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意味着借款人有按照约定偿还借款的法律义务,如果不履行,债权人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借款不还可能会构成犯罪,这里主要涉及到的罪名是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当借款人在借款时就具有非法占有借款的故意,并且采用了欺骗手段获取借款,那么就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也就是说,如果借款人以诈骗手段借款,达到当地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一般为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就可能被认定为诈骗罪。不过,要认定诈骗罪,不仅仅看借款金额,还需要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等因素。例如,借款 人是否编造虚假的借款用途,是否有还款能力却故意不还等。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构成犯罪的情况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如果债权人通过民事诉讼获得了胜诉判决,而借款人有能力执行判决却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就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所以,借款不还本身一般不构成犯罪,但如果符合诈骗罪或者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构成要件,即使借款金额不高,也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在遇到借款不还的情况时,债权人应及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最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