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审计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事后审计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完成之后所进行的审计。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事后审计的分类情况。 首先,从审计主体来看,事后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代表国家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等进行的审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政府审计机关有权对相关单位进行审计监督,以确保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内部审计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的审计。它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审计则是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企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就是社会审计的常见形式。 从审计的内容角度,事后审计可分为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财务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会计账目等进行审查,以验证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等有明确规定,财务审计就是依据这些规定来检查企业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经济效益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它关注的是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旨在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另外,按照审计范围大小,事后审计还能分为全面审计和局部审计。全面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局部审计则是对被审计单位的部分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比如只对企业的某一个部门或某一项业务进行审计。这种分类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审计范围,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事后审计的分类方式多样,不同的分类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审计目的和场景。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