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贿赂案例如何分析?


商业贿赂是一种不正当的商业行为,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讲解商业贿赂案例的分析方法。 首先,要明确商业贿赂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包括行贿人和受贿人。行贿人通常是经营者,也就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受贿人是交易相对方或者能够影响交易的第三方。比如,在药品采购中,药品供应商给医院采购人员好处费,供应商就是行贿人,采购人员就是受贿人。 其次,分析贿赂的手段。商业贿赂的手段包括财物和其他手段。财物是指现金和实物,包括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其他手段是指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等给付财物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手段。 再次,判断行为的目的。商业贿赂的目的是为了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如果经营者给予对方好处是为了获得交易机会,如拿到项目订单、让对方优先采购自己的商品等,就可能构成商业贿赂。例如,建筑企业为了中标工程项目,给招标方负责人送钱,这明显是为了谋取交易机会。 然后,分析行为的影响。商业贿赂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如果一个案例中,因为商业贿赂行为使得其他合法经营者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么这种行为就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最后,结合具体案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和处理。对于商业贿赂行为,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触犯刑法,构成行贿罪、受贿罪等犯罪。例如,根据《刑法》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分析商业贿赂案例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准确判断行为是否构成商业贿赂,并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