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适用法律解决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在解决医疗纠纷时正确适用法律至关重要,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了解处理医疗纠纷的主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处理民事纠纷的基本法律,其中侵权责任编对于医疗损害责任有专门规定。该法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表明医疗损害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医疗机构有过错才承担责任。同时,《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是专门针对医疗纠纷制定的行政法规,从医疗纠纷的预防、处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方法。 其次,明确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双方自愿协商;申请人民调解;申请行政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 自愿协商是最常见的方式,医患双方可以直接就纠纷的解决方案进行沟通和协商。在协商过程中,患者要清楚自己的权利和诉求,医疗机构要对诊疗过程进行客观分析。协商一致的,应当签署书面和解协议书。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具有专业性和中立性,能够公正地协调医患双方的利益。调解成功的,制作调解协议书,双方应当按照协议履行。 行政调解是向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提出调解申请,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解。 如果以上途径都无法解决纠纷,患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患者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以及该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法院会依据相关法律和证据进行审理和判决。 此外,在处理医疗纠纷时,证据的收集和保存非常重要。患者要及时复印和封存病历等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是认定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医疗损害后果的相关证据,如诊断证明、检查报告、治疗费用清单等也要妥善保存。 总之,正确适用法律解决医疗纠纷,需要了解相关法律规定,选择合适的解决途径,并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存。这样才能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保障医疗纠纷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