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申请医疗事故仲裁?


申请医疗事故仲裁,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明确医疗事故仲裁的概念。仲裁是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就医疗事故而言,是指医患双方根据事先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给中立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与诉讼不同,仲裁具有自愿性、专业性、保密性等特点。自愿性是指双方需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才能将纠纷提交仲裁;专业性在于仲裁员通常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能更准确地判断医疗事故的责任;保密性则可以保护医患双方的隐私。 其次,在申请仲裁前,需要准备相关材料。主要包括仲裁申请书,这是启动仲裁程序的关键文件,要详细写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仲裁请求,即你希望通过仲裁达到的目的,比如要求医疗机构赔偿经济损失、承担后续治疗费用等;事实和理由部分,要清晰阐述医疗事故发生的经过,包括就诊时间、地点、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等,并说明你认为医疗机构存在过错的理由。同时,还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比如病历、检查报告、诊断证明、医疗费发票等,这些证据是支持你仲裁请求的关键。 然后,选择合适的仲裁机构。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医患双方可以协商选择双方都信任的仲裁机构。在选择时,可以考虑仲裁机构的专业性、信誉度、仲裁员的资质等因素。一般来说,一些大城市会有专门的医疗仲裁机构,这些机构在处理医疗纠纷方面可能更有经验。 最后,按照仲裁机构的要求提交申请。将准备好的仲裁申请书和相关证据材料提交给选定的仲裁机构,并按照规定缴纳仲裁费用。仲裁机构在收到申请后,会对申请进行审查,如果符合受理条件,就会受理该案件,并通知双方当事人。之后,仲裁机构会按照一定的程序安排仲裁庭进行审理,双方当事人需要按照仲裁庭的要求参加庭审,进行陈述、辩论等,最终仲裁庭会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