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人数该如何计算?


供养人数的计算在不同的法律场景和具体事务中有着不同的规定。在法律语境里,供养通常是指在经济上对特定人员进行供给和支持。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是在涉及工伤赔偿、抚恤金等方面的供养亲属计算。根据《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是指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这里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遗腹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在计算时,要确定这些亲属是否符合供养条件。以工亡职工为例,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工亡职工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工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的;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工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 此外,在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评估、社会救助申请等方面,供养人数的计算可能更侧重于共同生活、相互经济依赖的家庭成员。比如,在低保申请中,通常会考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数,包括配偶、未成年子女、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等。判断是否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主要看是否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关系且长期共同居住。 总之,供养人数的计算需要根据具体的法律事务和相关规定来确定,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标准和范围。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建议参考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咨询相关部门或专业法律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