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经营中主营业务成本该如何计算?


在日常经营里,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企业利润的核算和税务的缴纳等重要事务。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性活动所发生的成本。企业一般在确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收入时,或在月末,将已销售商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转入主营业务成本。 不同行业的主营业务成本计算方法有所不同。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主营业务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直接材料是指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直接人工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的职工薪酬。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企业生产部门发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护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保费用、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制造业企业计算主营业务成本通常采用以下步骤: 第一步,计算本期生产产品的成本。本期生产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这是通过将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资源进行归集和分配得出的。 第二步,计算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本期完工产品的成本。 第三步,计算本期销售产品成本。本期销售产品成本=期初库存商品成本+本期完工产品成本 - 期末库存商品成本。这是因为我们销售的产品可能来自期初库存,也可能是本期生产完工的产品。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主营业务成本主要是指已销售商品的进价成本。其计算方法相对简单,通常采用毛利率法、售价金额核算法等。 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 - 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 - 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 - 本期销售成本 售价金额核算法是指平时商品的购入、加工收回、销售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期末计算进销差价率和本期已销售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 -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 -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相关法律依据方面,《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对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规范。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物流转方式、企业管理的要求、存货的性质等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以确定当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总之,企业在计算主营业务成本时,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经营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核算,以确保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