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的保密期限该如何计算?


商业秘密的保密期限计算是一个在商业活动中十分关键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商业秘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商业秘密的保密期限计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当事人自行约定。在商业活动中,企业等权利人通常会与涉及接触商业秘密的人员,如员工、合作伙伴等签订保密协议。在协议里,双方可以根据商业秘密的性质、潜在价值、市场情况等因素,自行约定保密期限。这种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例如,企业和员工约定某项商业秘密的保密期限为5年,那么在这5年时间内,员工就有义务对该商业秘密进行保密。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约定的情形。如果当事人之间没有对保密期限进行约定,那保密期限并非无限长。一般来说,保密期限会持续到该商业秘密不再符合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为止。也就是说,当商业秘密因各种原因进入了公众领域,不再具有“不为公众所知悉”的特性时,保密义务也就随之终止。比如,某项技术秘密被他人通过合法途径公开,那么从公开之日起,该技术秘密就不再是商业秘密,相关人员也就无需再承担保密义务。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商业秘密,其保密期限可能会受到行业惯例、技术更新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行业,如电子信息行业,商业秘密的保密期限可能相对较短;而在一些传统行业,如老字号的配方等商业秘密,其保密期限可能会比较长。 总之,商业秘密保密期限的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当事人在签订保密协议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保密期限,以保护商业秘密的安全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日常经营中,权利人也应当持续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防止商业秘密泄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