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产计量模式该如何选择?


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是一个重要且需要谨慎考量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也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面将详细介绍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如何进行选择。 首先,要明白生物资产的概念。生物资产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比如,养殖场里的牲畜、果园里的果树等都属于生物资产。在会计核算中,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主要有两种,即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 成本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取得生物资产时所花费的成本来计量。这些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等。后续对生物资产进行核算时,要考虑折旧、减值等因素。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生物资产,相对比较稳健,能够提供较为可靠的财务信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规定,企业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生物资产进行后续计量。这是因为成本模式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数据容易获取和验证,能够客观反映生物资产的价值。 公允价值模式则是按照生物资产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来计量。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生物资产,能够更及时地反映生物资产的市场价值变化。但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比如,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 那么,企业该如何选择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果生物资产的市场交易不活跃,难以获取公允价值,或者获取公允价值的成本过高,那么采用成本模式可能更为合适。成本模式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财务信息,便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财务分析。相反,如果生物资产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生物资产的真实价值,为投资者等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一旦选择了某种计量模式,不得随意变更。如果要变更计量模式,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进行处理。这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防止企业通过随意变更计量模式来操纵利润。 总之,企业在选择生物资产计量模式时,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生物资产的特点、市场环境等因素,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样才能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