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工伤伤残赔偿仲裁?


工伤伤残赔偿仲裁是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工伤赔偿争议的一种重要法律途径。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其流程和相关要点。 首先是确认劳动关系。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不明确,就需要先确定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凭证、工作证、考勤记录等证据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若对劳动关系存在争议,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确认。 其次是申请工伤认定。在确认劳动关系后,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用人单位应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时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等材料。 然后是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劳动能力鉴定是确定工伤伤残等级的重要程序,它将作为计算赔偿金额的重要依据。 接着是申请仲裁。准备好仲裁申请书,在申请书里要写清楚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等内容。同时,要准备好相关证据,如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医疗费用票据、工资收入证明等。然后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会决定是否受理。如果受理,会在受理后的一定时间内安排开庭审理。在仲裁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仲裁庭会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裁决。 最后,如果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