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行医疗纠纷鉴定该怎么赔偿?
我遇到了医疗纠纷,但是不想做鉴定,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让医院进行赔偿。我想了解在不鉴定的情况下,医疗纠纷赔偿的具体方式和依据是什么,这样心里也能有个底。
展开


在医疗纠纷中,即便不进行鉴定,赔偿问题也有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要明白医疗纠纷赔偿的基础是医疗机构存在过错,并且该过错给患者造成了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不管是否进行鉴定,只要能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以及损害后果,患者就有权要求赔偿。 不进行鉴定时,双方可以尝试通过协商来解决赔偿问题。医患双方可以就赔偿的金额、方式等进行沟通和谈判。患者可以收集相关的证据,比如病历、检查报告、费用清单等,以此来证明自己受到的损害和产生的损失。这些证据对于协商赔偿至关重要,能让医疗机构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合理赔偿提供依据。 如果协商不成,患者还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会根据双方提供的材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虽然没有鉴定结果,但患者提供的证据依然能起到关键作用。卫生行政部门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出一个合理的赔偿方案。 若调解也无法达成一致,患者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中,患者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以及该过错与自己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虽然没有鉴定报告,但其他证据,如证人证言、专家意见等,也可能被法院采纳。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庭审情况,依据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进行鉴定可能会增加患者举证的难度。因为鉴定报告是一种较为专业和权威的证据,能够更清晰地证明医疗机构的过错和损害后果。所以,患者在决定是否进行鉴定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