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审查应该如何进行?


合同审查是对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仔细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可行性,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下是合同审查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要点: 首先,审查合同主体。合同主体就是签订合同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要确认主体是否具有签订合同的资格和能力。比如,企业作为主体,要查看其营业执照,确保其在经营范围内签订合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如果主体不具备相应能力,合同可能无效。 其次,审查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同内容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一些合同中约定的利息过高,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上限,那么超过部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民法典》中对合同的合法性有明确要求,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所以在审查时,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是否存在违法的情况。 再者,审查合同条款的完整性。一份完整的合同应包含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比如,在买卖合同中,要明确货物的规格、数量、价格以及交货时间和地点等。缺少关键条款可能会导致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纠纷。《民法典》第四百七十条规定了合同一般包括的条款,为合同条款的完整性提供了参考。 另外,审查合同的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违约责任条款要明确双方在违约情况下应承担的责任,这样可以约束双方履行合同。争议解决条款则要明确如果发生纠纷,是通过协商、仲裁还是诉讼的方式解决。例如,合同中约定仲裁的,就不能再向法院起诉。《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对仲裁和诉讼的程序和适用范围都有规定。 最后,审查合同的语言表达。合同语言应准确、清晰,避免使用模糊、歧义的词汇。比如,“大约”“左右”等表述可能会引发争议。合同条款的逻辑也要清晰,前后一致。 总之,合同审查是一项细致且专业的工作,需要审查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经验。在审查过程中,要全面、仔细地对合同的各个方面进行审查,以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