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罪临时工该怎么处理?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对于临时工是否构成渎职罪主体以及如何处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首先,关于渎职罪的主体认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规定,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职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渎职罪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如果临时工是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实施了渎职行为,符合上述规定的,也会被认定为渎职罪的主体。 其次,在处理方面。一旦临时工被认定构成渎职罪,其处罚是依据具体触犯的渎职罪名和犯罪情节来确定的。我国《刑法》分则第九章规定了多个渎职犯罪的具体罪名,例如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以玩忽职守罪为例,《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虽然临时工和正式工在身份上有所不同,但在构成渎职罪的认定和处罚上,遵循的是相同的法律标准和规定。不会因为是临时工就减轻或者加重处罚,而是依据犯罪事实、犯罪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所以,如果临时工实施了渎职行为,达到犯罪标准,同样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临时工的渎职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能会依据相关的行政法规、单位内部规定等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比如警告、记过、罚款、辞退等。 总之,临时工在工作中应当认真履行职责,避免因渎职行为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如果遇到相关法律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