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合同无效?


合同无效指的是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为它严重欠缺有效要件,所以在法律上不按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赋予其法律效力。下面从认定合同无效的依据、具体情形以及认定的主体和程序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认定合同无效的重要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简单来说,如果签合同的一方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人,那么他们签的合同就是无效的。比如一个8岁的小孩签订了一份价值巨大的房屋买卖合同,这个合同就会因为小孩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无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也就是说,如果双方签合同的时候并不是真心想要履行合同内容,只是表面上签了合同,那么这个合同就是无效的。比如为了逃避债务,双方虚假签订一个房屋买卖合同,把房屋“卖”出去,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交易,这个合同就是无效的。 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例如,一份合同的内容是买卖毒品,这明显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合同自然无效。而如果合同内容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和善良风俗,像约定进行代孕的合同,也是无效的。 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比如,甲和乙恶意串通,签订合同低价转让甲的财产,损害了债权人丙的利益,那么这个合同就是无效的。 合同无效的认定主体通常是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如果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无效有争议,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根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在程序上,当事人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证明合同存在无效的情形。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合同是否无效。 总之,认定合同无效要依据法律规定的情形,通过合法的程序,由特定的主体来进行判断。这样才能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