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安全保障义务如何认定,其界定、范围和标准是怎样的?


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经营安全保障义务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它的认定、界定、范围以及标准。 首先,经营安全保障义务是指经营者在经营场所对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或者其他进入服务场所的人之人身、财产安全依法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简单来说,就是经营者有责任确保在其经营场所内的人员和财产安全。 关于经营安全保障义务的认定,通常要考虑多个因素。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意味着,如果在经营场所发生了损害事件,判断经营者是否承担责任,关键在于其是否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 对于经营安全保障义务的界定,它涵盖了多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设施方面的保障,例如经营场所的建筑物、设备、设施等要符合安全标准。比如商场的电梯要定期维护和检测,确保运行安全;餐厅的地面要防滑,防止顾客滑倒受伤。另一方面是软件管理方面的保障,包括提供安全的服务、进行必要的安全提示等。例如景区要对游客进行安全告知,提醒游客注意危险区域。 经营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它既包括对经营场所本身安全的保障,也包括对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比如在超市,不仅要保证货架的稳固,避免商品掉落伤人,还要在促销活动中维护好现场秩序,防止拥挤踩踏事件的发生。 而经营安全保障义务的标准,通常要结合行业的普遍情况、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社会的一般认知来确定。一般来说,经营者要达到一个“合理谨慎”的标准。也就是说,经营者要像一个理性的人在相同情况下那样,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安全。如果经营者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可能被认定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总之,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到经营安全保障义务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做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以避免可能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