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认定行为构成诈骗?


在我国,认定一个行为构成诈骗,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首先是犯罪主体。诈骗罪的实施者必须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或组织不能成为本罪主体。按照法律规定,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被认定为犯罪主体,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完全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其次是主观方面。行为人要有直接故意实施诈骗行为的主观心态,并且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明确意图。简单说,就是他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骗人,还就是想把别人的钱或者财物据为己有。 然后是犯罪客体。诈骗罪侵害的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这意味着犯罪行为对他人合法拥有的财产权造成了侵害。有些犯罪行为虽然也有欺骗手段,但如果没有侵犯到公私财产所有权,那就不构成诈骗罪。 最后是客观方面。行为人要实施了包括编造虚假情况、掩盖真实情况等欺骗行为,让被害人产生误解,被害人基于这个误解进行财产处置,最终导致财产权益受到损失。比如骗子编造一个虚假的投资项目,骗你投入资金,最后你血本无归,这就是典型的诈骗客观行为表现。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相关概念: 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和单位。在诈骗罪里仅指自然人 。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在诈骗罪中就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 主观故意: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诈骗罪中表现为积极追求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结果 。 客观行为:就是在现实中具体实施的那些构成犯罪的行为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