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纠纷如何认定?


医疗事故纠纷的认定是一个复杂且严谨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和严格的法律规定。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医疗事故纠纷认定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医疗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一定义明确了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 第一,主体方面,必须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是指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医务人员则是指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行为违法性。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必须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例如,医生在手术前未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就贸然进行手术,这就属于违反诊疗护理规范的行为。 第三,存在过失。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患者造成损害后果,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 第四,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后果。这种损害后果包括患者的身体损伤、残疾、死亡等。而且损害后果与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损害是由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直接导致的。 关于医疗事故纠纷的认定流程,一般如下: 当患者怀疑发生医疗事故时,可以向医疗机构提出处理请求,双方可以先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患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会在收到申请后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一旦受理,会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认定医疗事故纠纷的关键环节。医学会会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双方提供的材料、陈述及答辩等情况,依据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对医疗事故进行技术鉴定。鉴定结论将作为认定医疗事故的重要依据。 此外,在认定医疗事故纠纷时,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等,这些情况不属于医疗事故。 总之,医疗事故纠纷的认定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相关程序进行,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确保认定结果的公正、客观。如果患者遇到医疗事故纠纷,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