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


在法律领域,准确区分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证据的有效性以及案件的走向。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如何区分这两种证据。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瑕疵证据是指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轻微的程序违法或者技术性的违规情况,但这些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简单来说,就是证据在收集时有点小毛病,但不影响它能证明事情的真相。而非法证据则是指通过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方式收集的证据,这种收集方式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像通过刑讯逼供获取的口供就属于非法证据。 从收集程序的违法程度来看,瑕疵证据的违法程度相对较轻,只是在一些细节上不符合法律程序。比如,询问笔录上忘记让证人签名了,或者没有注明询问的具体时间等。而非法证据的违法程度则非常严重,它直接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例如,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强迫犯罪嫌疑人交代罪行,这种方式收集的证据就是非法证据。 从证据的效力方面来看,瑕疵证据经过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后,是可以作为定案依据的。这意味着,如果发现证据有瑕疵,只要能够把这个小问题解决掉,或者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个证据还是可以在法庭上使用的。而非法证据则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也就是说,非法证据原则上是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 从对公民权利的侵犯程度来看,瑕疵证据通常没有对公民的基本权利造成实质性的侵犯,只是在程序上有点小失误。而非法证据的收集过程往往伴随着对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基本权利的严重侵犯。 在实际操作中,判断一个证据是瑕疵证据还是非法证据,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司法人员会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审查证据收集的整个过程,判断违法的程度、对证据真实性的影响以及是否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区分瑕疵证据和非法证据,确保司法的公正和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