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协议生效后要如何固定财产?


离婚协议生效后固定财产,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原则,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明确离婚财产分割的概念。离婚财产分割是指在离婚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将夫妻共同财产明确划分为各自的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通常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存款、房产、车辆、股票等。 关于固定资产的分配处理,一般秉承公平和平等的原则进行操作: - 若一方需要获得相应的产权,则需要向另一方支付适当的补偿。比如,夫妻共同拥有一套房产,一方想要获得该房产的产权,那么就需要按照房产的市场价值,给予另一方相应的经济补偿。 - 如果双方皆无意拥有产权,那么此类资产可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并在所得金额中按照比例加以均分。例如,夫妻共同拥有一辆汽车,但双方都不想拥有该车的产权,就可以通过公开拍卖汽车,然后将拍卖所得的款项按照约定比例进行分配。 通常情况下,夫妻共同财产应该以平均分配为基础,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不平均分配的现象。例如,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家庭付出较多,如照顾子女、赡养老人等,或者一方存在过错行为,如出轨、家暴等,法院在判决时可能会适当照顾无过错方或者付出较多一方。 如果在财产分割过程中存在争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七十条规定,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后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法定的撤销事由,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条款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双方应当遵守。 另外,为了确保财产的实际归属与协议约定一致,对于需要办理变更登记的财产,如房产等,在离婚协议生效后应及时办理过户等手续,将财产的所有权变更至归属方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