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纠纷中如何争取更多赔偿?


在医患纠纷中争取更多赔偿,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方法。 首先,要明确医患纠纷是指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纠纷。这里的医方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方包括患者、患者的家属以及相关人等。当发生纠纷时,确定赔偿责任是关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就要求患方要证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 要收集相关证据,这是争取更多赔偿的重要基础。证据包括病历资料、检查报告、诊断证明、医疗费用清单等。病历资料是医疗过程的记录,能够反映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是否规范。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患者有权查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属于病历的全部资料。收集这些证据有助于确定医疗机构的过错程度和患者的损害后果。 还可以通过专业的鉴定来明确责任和损害程度。常见的鉴定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而医疗损害鉴定可以由具备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结果对于赔偿数额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如果鉴定结果表明医疗机构存在严重过错,且该过错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那么患者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赔偿。 在赔偿途径方面,有协商、调解和诉讼三种。协商是医患双方直接就赔偿问题进行沟通和谈判。这种方式省时省力,但可能由于双方地位不平等,患者一方在协商中处于劣势。调解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第三方机构主持,在第三方的协调下,促使双方达成赔偿协议。诉讼则是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解决纠纷。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公正的判决。一般来说,诉讼是最能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途径,但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争取赔偿时,要合理确定赔偿项目和数额。赔偿项目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如果造成患者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等。如果造成患者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等。计算赔偿数额要依据相关的标准和实际情况,做到合理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