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财产协议引发的巨额财产纠纷案如何处理?


婚前财产协议是指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之前就双方各自婚前、婚后所得的财产的归属所作的约定。它可以对婚前财产及婚后各自所得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进行约定。这种约定在法律上是具有一定效力的。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婚前财产协议引发巨额财产纠纷时,首先会审查协议的效力。协议有效的前提是双方是自愿签订,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并且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如果协议被认定为有效,那么法院通常会按照协议的约定来处理财产纠纷。 比如,协议中明确约定了某套房产归一方所有,在发生纠纷时,该房产就会按照约定归属相应的一方。然而,如果协议存在瑕疵,比如部分条款违反法律规定,那么这部分条款可能会被认定无效。例如,协议中约定限制一方基本人身权利的条款,很可能会被判定无效。 在处理这类纠纷时,证据也非常关键。双方都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比如,证明财产的来源、购买时间等。如果一方声称协议是在受胁迫的情况下签订的,那么就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如当时的录音、录像、证人证言等。 此外,对于巨额财产的界定和分割,还会考虑财产的性质、双方的贡献等因素。如果财产是一方婚前购买并登记在其名下,但婚后双方共同还贷,那么在分割时,另一方可能会就共同还贷部分及相应增值部分获得补偿。 总之,婚前财产协议引发的巨额财产纠纷案处理起来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当事人在签订婚前财产协议时,应当谨慎,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