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交通事故后怎么处理,有哪些法定赔偿?


发生交通事故后的处理流程和法定赔偿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是交通事故的处理流程。当发生交通事故时,第一步要确保安全,在事故现场后方一定距离放置警示标志,避免二次事故发生。同时,查看是否有人员受伤,若有人员受伤,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之后,拨打122报警电话,向交警准确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车辆情况以及是否有人员伤亡等信息。等待交警和急救人员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移动事故现场的车辆和相关物品,保留好事故现场的原始状态。交警到达后,会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包括拍照、测量、询问当事人等,以确定事故责任。当事人应如实向交警陈述事故发生的经过,不得隐瞒或虚假陈述。如果事故双方对责任认定没有异议,交警会出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关于法定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三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先由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承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仍然不足或者没有投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由侵权人赔偿。具体的赔偿项目如下: 人身损害赔偿方面,如果造成人员受伤,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医疗费是指因治疗受伤所产生的费用,需要提供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误工费是指因受伤无法正常工作而减少的收入,需要提供单位的误工证明和工资流水等。护理费是指护理人员的费用,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交通费是指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以正式票据为凭。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如果造成人员残疾,除了上述赔偿项目外,还需要赔偿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等。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如果造成人员死亡,赔偿项目包括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等。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财产损害赔偿方面,主要包括车辆维修费用、车辆贬值损失、车载物品损失等。车辆维修费用以维修发票为准,车辆贬值损失需要通过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车载物品损失需要提供购买凭证等证据。总之,在交通事故处理和索赔过程中,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