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一种犯罪行为。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首先是主体方面,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也就是说,无论是个人以自己名义实施诈骗,还是单位通过其决策机构或负责人实施诈骗行为,都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其次是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故意。这意味着行为人从一开始签订合同的时候,就没打算履行合同,而是想通过合同来骗取对方的钱财。比如,有些不法分子虚构自己有大量货物可以供应,和对方签订合同收取货款后就消失不见,这就体现了其非法占有的故意。 在客观方面,要满足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诈骗行为。常见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像编造根本不存在的项目、公司等;隐瞒真相,如隐瞒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等。例如,甲谎称自己有一家大型工厂,能按时生产出大量优质产品和乙签订合同,收取乙的预付款后却根本无法生产,这就是典型的虚构事实。此外,诈骗的数额也有要求,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才构成犯罪。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从侵犯的客体来看,合同诈骗罪既侵犯了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市场交易秩序。合同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常见的交易方式,合同诈骗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市场交易规则和秩序,使得市场主体之间的信任受到损害。 在具体的个案中,认定合同诈骗罪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要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能仅仅依据其事后的行为,还要结合签订合同前的情况、签订合同时的表现以及履行合同过程中的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同时,要准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与一般的合同纠纷。一般的合同纠纷往往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而行为人并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比如,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无法按时交货,这就不属于合同诈骗。总之,认定合同诈骗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依据法律规定和具体的案件事实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