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二审新证据呢?
我最近在处理一个二审案件,涉及到一些新证据的问题。我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证据能在二审中被认定为新证据,具体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以及认定过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希望能得到专业的解答。
展开


在司法实践中,二审新证据的认定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是在举证期限内虽已客观存在,但未被当事人知悉、掌握的证据。也就是说,这个证据在规定的举证时间范围内其实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当事人当时不知道有这个证据,或者没办法拿到这个证据。 其次,当事人知道证据的存在,且有条件取得,因不了解其证据价值而未提出的证据,但法院已经予以释明的除外。简单来讲,就是当事人本来是可以拿到这个证据的,但是因为不知道这个证据能在案件中起到什么作用,所以没有提交。不过,如果法院已经跟当事人说明了这个证据的重要性,那这种情况就不能再算新证据了。 然后,当事人知道证据的存在,但在举证期限内因客观原因未能取得的证据。例如,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像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等,导致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没办法拿到这个证据。 最后,是为了反驳对方的主张或举证,而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出的证据。比如,在一审结束后,当事人发现了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的说法是不对的,这种情况下提出的证据也可能被认定为新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二审的新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例如在民事诉讼中,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这些证据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核实,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认定过程中,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比如《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