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证据但没有犯罪会怎么判?


在法律中,如果有证据但最终判定没有犯罪,通常会判决被告人无罪。 首先,咱们要明白证据在法律里的重要性。证据就是用来证明一些事情是否真实发生的东西,像证人看到的情况、监控录像、留下的物品等都可能是证据。在刑事司法程序里,有个原则是必须由指控方来举证证实被告人有罪,而且得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才行。 我国《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视证据,重视调查研究,不能轻易相信被告人的口供。只有被告人自己说有罪,却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对其进行处罚;相反,没有被告人的认罪供述,但证据确实、充分的,就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并处罚。 而“证据确实、充分”有几个条件。一是定罪量刑的事实都得有证据能证明;二是用来定案的这些证据都要经过法定程序查证是真实可靠的;三是综合整个案件的所有证据,对于认定的事实已经排除了合理的怀疑。 要是经过审查,现有的证据表明不存在犯罪事实,也就是不满足犯罪构成要件,比如有人被指控盗窃,可查证后发现他在被指控的时间段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同时也没有其他证据能证明他偷东西了,那就不能认定他盗窃罪名成立,应当依法宣布他无罪。这也体现了保障公民权益,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及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意义。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证据不足,无法达到“确实、充分”的标准,可能会出现撤销案件、不予起诉,或者作出证据不足导致指控罪名无法成立的无罪判决。总之,判定一个人是否犯罪,证据是关键,必须得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审查和判断。 相关概念: 罪刑法定原则:简单说就是只有法律明确规定某个行为是犯罪,才能按照法律对这个行为进行定罪和处罚,法律没规定的就不能随意定罪。 无罪推定原则:就是在法院没有判决一个人有罪之前,要先把他当成无罪的人看待。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他有罪,不然不能轻易给他定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