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鉴定如何判断是几级伤残?


工伤鉴定判断伤残等级是一个严谨且有明确标准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工伤鉴定。工伤鉴定,就是在职工被认定为工伤后,由专业机构依据相关标准对其工伤伤残程度进行评估确定等级。 我国判断工伤伤残等级的主要依据是《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180 - 2014)。这个标准对各类工伤可能造成的身体损伤及对应的伤残等级做了详细规定。比如,在手部损伤方面,如果一手拇指完全缺失,或双侧手拇指缺失,一般会被鉴定为比较高的伤残等级;而如果只是手指末节部分离断,伤残等级就会相对较低。 工伤鉴定判断伤残等级一般要经过这些流程。第一步是提出申请。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或者停工留薪期满(含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延长期限),工伤职工或者其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申请时要提交工伤认定决定书、有效的诊断证明、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有关规定复印或者复制的检查、检验报告等完整病历材料以及居民身份证或者社会保障卡等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第二步是受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申请后,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如果材料不完整,会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第三步是组织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会从其建立的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必要时,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有关的诊断。第四步是作出鉴定结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协助进行有关的诊断。鉴定结论一般会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情况复杂的,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 总之,工伤鉴定判断伤残等级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通过专业的流程来确定的。这不仅保障了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用人单位的合理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