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订立前如何防范风险以及怎样确定合同成立并生效?


在商业活动或日常生活中,合同是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依据。合同订立前的风险防范以及确定合同成立并生效,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两个问题。 合同订立前的风险防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对合同相对方进行充分的资信调查。这就好比你在和一个人合作之前,要先了解他的信誉和经济实力。通过查询企业的工商登记信息、信用报告等方式,核实对方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合同有效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对方不具备相应的主体资格,合同可能会面临无效的风险。 其次,要明确合同条款。合同条款是双方权利义务的具体体现,必须清晰明确。对于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等重要条款,要进行详细的约定。避免使用模糊、歧义的语言,以免在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例如,在买卖合同中,对于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明确具体,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双方约定的特殊标准,都要在合同中写明。 再者,要注意合同的形式。根据法律规定,有些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如建设工程合同、技术开发合同等。采用书面形式可以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便于日后的履行和纠纷的解决。同时,书面合同也是证明合同关系存在的重要证据。 关于如何确定合同成立并生效,合同的成立是指双方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意见。一般来说,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例如,一方发出要约,另一方作出承诺,且承诺到达要约人时,合同即成立。而合同的生效则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法律约束力。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合同的生效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意思表示真实;三是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例如,双方签订的合同如果是在欺诈、胁迫的情况下订立的,那么受欺诈、胁迫的一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此外,如果合同涉及到一些特殊的审批、登记等手续,那么只有在完成这些手续后,合同才会生效。比如,房地产抵押合同,需要办理抵押登记后才生效。 合同订立前的风险防范和确定合同成立并生效是保障合同顺利履行的重要环节。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签订合同后,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