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间借贷怎样认定为诈骗?
我把钱借给了亲属,现在对方不还钱,还玩消失。我怀疑他一开始借钱就是诈骗,但又不确定。想知道在法律上,亲属间的借贷在什么情况下会被认定为诈骗呢?
展开


在探讨亲属间借贷如何认定诈骗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诈骗罪。诈骗罪,简单来说,就是有人通过欺骗的手段,让别人产生错误的认识,然后基于这个错误认识把自己的财物交给骗子,骗子因此非法占有了这些财物。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诈骗罪有明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 在亲属间借贷的场景中,要认定为诈骗,通常需要满足几个关键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意味着借款人从一开始借钱的时候,就没打算还钱,比如亲属借钱时编造根本不存在的投资项目,说借了钱去投资能赚大钱,可实际上钱被他拿去挥霍或者还赌债了,根本没用于所说的投资,这就很可能说明他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第二个条件是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就是故意说假话或者隐瞒真相。例如,亲属明明已经负债累累,没有偿还能力了,却不告诉你真实情况,还找你借钱,这就是隐瞒真相的欺诈行为。 第三个条件是出借人因为这些欺诈行为产生了错误认识,并且基于这个错误认识把钱借给了亲属。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欺骗手段,出借人是不会把钱借出去的。 此外,认定诈骗还需要考虑借款的金额、借款后的用途、借款人是否有还款的表示和行为等因素。如果借款金额较大,借款人拿到钱后迅速转移财产、逃匿,也没有任何还款的行动,那就更有可能被认定为诈骗。不过,亲属间借贷关系往往比较复杂,涉及亲情等因素,在判断是否构成诈骗时,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各种证据来确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