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走法律程序该怎么走?


医疗纠纷走法律程序一般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首先是诉前准备工作。在这一阶段,患者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证据材料,比如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报告、医疗费票据等。这些材料是证明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的关键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而医疗纠纷中的病历等就属于书证范畴。此外,患者还可以考虑咨询专业的医疗纠纷律师,让律师对案件进行初步评估,确定是否具备起诉的条件以及赔偿的大致范围。 接着是起诉。患者要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起诉状中需要明确原告(患者)和被告(医疗机构)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比如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具体金额)以及事实和理由(详细描述医疗纠纷的发生经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等条件。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会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会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条件的,会裁定不予受理。 立案后进入审理前的准备阶段。法院会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被告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答辩状。同时,法院可能会组织双方进行证据交换,明确争议焦点。在这个阶段,双方都可以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医疗损害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而医疗损害鉴定一般由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结果对于判断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后进入开庭审理阶段。法院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环节。在法庭调查中,双方当事人需要陈述案件事实,出示证据,并对对方的证据进行质证。法庭辩论则是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焦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法官会根据双方的陈述和证据进行审理和判断。 最后是判决和执行。法院会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如果患者胜诉,医疗机构需要按照判决内容履行赔偿义务。如果医疗机构不履行,患者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