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的责任是如何认定的?


在交通事故当中,责任认定是解决纠纷、确定赔偿等问题的关键环节。简单来说,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就是由相关部门根据事故发生时的各种情况,来确定事故各方在事故中所承担责任的大小。 在我国,处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主要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该规定明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全部责任和无责任。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那么这一方就要承担全部责任。打个比方,一辆车在红灯亮起时强行通过路口,与正常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那么闯红灯的这辆车就应承担全部责任,而正常行驶的车辆无责任。 第二种是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当双方都有过错的情况下,会根据双方过错的严重程度来划分主次责任。例如,一辆车超速行驶,另一辆车违规变道,超速车的过错相对小一些,违规变道车的过错更大,那么违规变道车可能承担主要责任,超速车承担次要责任。 第三种是同等责任。如果双方的过错在导致事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相当,那么双方承担同等责任。比如两车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同时进入,由于都没有注意避让导致碰撞,这种情况下双方可能承担同等责任。 在进行责任认定时,交通管理部门会通过多种方式来收集证据。他们会勘查事故现场,查看车辆的位置、刹车痕迹、碰撞部位等情况。还会调取监控录像,询问当事人和证人,以了解事故发生的具体经过。此外,对车辆进行技术检验也是常用的手段,以此来判断车辆是否存在故障等影响事故发生的因素。 当事人如果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服,也有相应的救济途径。根据规定,当事人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





